林蕙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4-10-17 生活 614℃ 0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国际教育组织和驻华使领馆的朋友们齐聚一堂,共话“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刚刚,吴岩副部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致辞,对科技创新助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以及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坚定立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信息技术、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激发无限活力。基础研究到产业实现的转化周期明显缩短,科学发现与产品出现相互激励、快速迭代,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被颠覆,大学作为创新源头的地位正在受到创新型企业冲击。新一代人工智能呈现普适化、全领域、深渗透特性,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成为产业变革、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AI for Education、AI for Science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科研模式提出严峻挑战。高等教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 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两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人才成长的赛道,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后备人才的苗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中国高校向经济社会输送了1个多亿的毕业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代表中国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三大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获科技进步奖近5成。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供给和人才培养结构、模式,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根据本次论坛年会的主题,我就“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谈几点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变革,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高等教育之强赋能科技创新之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高校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打破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学科界限,建立起以重大科学问题或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调整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区域布局结构、类型层次结构,鼓励不同类型高校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建成一流。 第二,主动适应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变革 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专业训练、通识教育等方面下功夫,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兴趣,点燃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育人价值,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实现科技与教育从“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从单纯面向有创新意愿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转变,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学习,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要大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聚焦前沿领域和科技创新,持续完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体系、支持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基础性保障。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多元协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要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提升协同水平,让大学传统“科学发现”的知识创新与社会其他系统“技术需求”的知识创新相互融合,打造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生产应用,贯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要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也要把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畅通企业与高校的创新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产业化水平,使创新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转化教学能力,让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在深挖教育资源、聚焦人才支持和优化科技创新等战略举措之间实现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四,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科技革命,塑造高等教育数字化新形态 智能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重塑了学校教学形态。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依托数字化教育平台深度“协调”教育发展平衡,构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打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以数字技术智能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育人活动,建立更为平等、合作、互助的师、机、生关系。要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进行智能学习路径规划、个性化学习辅导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习体验的生动性与有效性,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飞跃。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评估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以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实现教育过程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全球问题,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汇集全球创新思想和智慧力量,推动各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联合创办学术期刊、举办学术会议、设立学术组织,加速知识环流与科学研究的全球化步伐。要促进双多边交流,在联合研究、师生互访、专业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让师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激发创新思维,努力增进国际科技、教育界开放、信任、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技创新改变世界,教育未来值得期待!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世界人民共享教育成果,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上一篇 力争创建1—2个国家医学中心!河南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下一篇 “两弹一星”纪念地灯塔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点亮 相关推荐 小米回应升级澎湃OS 2后耗电量增加:系统重新编译 3天内恢复 俄副外长:俄将采取一切手段确保其根本安全利益 乌称敖德萨遭俄军导弹袭击 致人员伤亡 陕西岚皋野猪咬死老人 失血过多,当场死亡 举报良品铺子掺假博主视频被下架 事件持续发酵 新疆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原副主任被查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国际教育组织和驻华使领馆的朋友们齐聚一堂,共话“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能,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刚刚,吴岩副部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致辞,对科技创新助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寄予厚望,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鲜明态度,以及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坚定立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信息技术、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激发无限活力。基础研究到产业实现的转化周期明显缩短,科学发现与产品出现相互激励、快速迭代,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被颠覆,大学作为创新源头的地位正在受到创新型企业冲击。新一代人工智能呈现普适化、全领域、深渗透特性,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成为产业变革、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AI for Education、AI for Science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科研模式提出严峻挑战。高等教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 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两次重要会议为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人才成长的赛道,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后备人才的苗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中国高校向经济社会输送了1个多亿的毕业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代表中国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国家三大奖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获科技进步奖近5成。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供给和人才培养结构、模式,特别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根据本次论坛年会的主题,我就“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谈几点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变革,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社会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高等教育之强赋能科技创新之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高校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打破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学科界限,建立起以重大科学问题或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调整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区域布局结构、类型层次结构,鼓励不同类型高校追求卓越、彰显特色,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建成一流。 第二,主动适应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推进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变革 要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专业训练、通识教育等方面下功夫,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兴趣,点燃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要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育人价值,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实现科技与教育从“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从单纯面向有创新意愿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转变,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学习,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先”。要大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聚焦前沿领域和科技创新,持续完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体系、支持服务体系,健全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基础性保障。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多元协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要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提升协同水平,让大学传统“科学发现”的知识创新与社会其他系统“技术需求”的知识创新相互融合,打造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生产应用,贯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要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既要把已有的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也要把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畅通企业与高校的创新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产业化水平,使创新科技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教师科研转化教学能力,让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在深挖教育资源、聚焦人才支持和优化科技创新等战略举措之间实现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四,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科技革命,塑造高等教育数字化新形态 智能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教育理念、方法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重塑了学校教学形态。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依托数字化教育平台深度“协调”教育发展平衡,构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打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以数字技术智能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育人活动,建立更为平等、合作、互助的师、机、生关系。要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进行智能学习路径规划、个性化学习辅导等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习体验的生动性与有效性,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飞跃。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评估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以数据驱动教育决策,实现教育过程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全球问题,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汇集全球创新思想和智慧力量,推动各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联合创办学术期刊、举办学术会议、设立学术组织,加速知识环流与科学研究的全球化步伐。要促进双多边交流,在联合研究、师生互访、专业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让师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激发创新思维,努力增进国际科技、教育界开放、信任、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科技创新改变世界,教育未来值得期待!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让世界人民共享教育成果,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